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8篇
财政金融   766篇
工业经济   352篇
计划管理   1205篇
经济学   1195篇
综合类   622篇
运输经济   29篇
旅游经济   34篇
贸易经济   734篇
农业经济   395篇
经济概况   876篇
邮电经济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672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465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已有文献认为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但失败学习通过何种途径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研究并不完善。基于失败学习理论,引入资源拼凑和机会识别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失败学习影响企业绩效的多路径模型,探索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的驱动路径及内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资源拼凑和机会识别分别在失败学习与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资源拼凑和机会识别在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驱动过程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战略柔性能够强化资源拼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正向调节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对企业复苏和成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3.
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文章在介绍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顶层设计不清晰、要素制约突出、水平有待提升以及规范化不足等系列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型提质、加大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加快促进农村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针对农业隐含碳的时空动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对于区域减排目标的设定缺乏全面的考虑,无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业隐含碳排放在不同省域的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制定体现地区间公平性且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年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我国各省(市、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根据Kaya恒等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农业技术进步和低碳农业技术进步4类影响因素,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对这4类影响因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2002—201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效应在各省份均呈正向驱动,且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后劲较强的地区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结构效应在大部分省份呈负向驱动,且在重型工业的聚集区域负向效应逐渐增强;一般农业技术因素正向驱动区域逐渐扩散,且在农业大省正向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东部发达地区负向的驱动效应较强,在西部驱动效应较弱。[结论]在未来的农业减排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政府补贴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一直存在争议。与以往从资源视角探讨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不同,基于信号理论视角,以2012—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剔除非研发补贴的噪音并控制样本自选择偏误,实证检验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微观政策效应,以及企业层面制度因素(产权性质)和区域层面制度因素(制度环境)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释放的积极信号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相比于国有企业,政府研发补贴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强;制度环境越好,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越强。研究理论丰富了科技创新政策有效性和信号理论相关研究。同时,研究发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补贴额度,不断深化所有制改革,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另外,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研发补贴信号的杠杆效应,拓宽外部创新资源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6.
以2009-2018年中国创业板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上市前的专利突击现象,检验专利突击行为对专利质量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存在明显的专利突击现象,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在上市前激增,在上市后增长停滞;第二,创业板公司专利突击行为降低了专利质量和上市后的长期经营业绩;第三,相较于发明专利,非发明专利的上市前突击现象更明显;第四,2014年证监会关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专利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改变了公司专利申请策略,申请时间前移,上市前已申请但未授权的专利占比降低.最后,企业突击申请专利会使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我国"专利泡沫"现象的制度诱因,对完善创业板制度和实现注册制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嵌入性视角,分别引入知识转移、合作模式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关系质量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的内在机理。利用277份来自全国多地的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型和社会型关系质量均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社会型关系质量通过元素知识和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契约治理模式下,经济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元素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在股权治理模式下,社会型关系质量更倾向于通过架构知识转移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创造绩效。  相似文献   
8.
While the transmission of virus SARS-CoV-2 via food is rare, some Chinese food retailers are considering a Covid-19-tested food label. However, how consumers may support such a label is unknown. We quantify Chinese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WTP) for food carrying a Covid-19-tested label using an online choice experiment. We find that the WTPs for such a label are always positive for all food products considered. The amount of WTP depends on the entities authenticating the labels, country of origin of the food, and consumers’ socio-demographic statu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 the knowledge on Covid-19 does not affect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the Covid-19-tested food labels. Our benefit and cost analysis suggests a possible large benefit of creating and administering a Covid-19-tested food label.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for policymakers, global food manufacturers, and retailers to create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consumer food safety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相似文献   
9.
In the context of personal income tax (PIT) reform in China in 2018,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concern regarding the reform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Using the China Personal Income Tax Micro‐simulation model, 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011 and 2018 PIT systems, and finds that residents relying on different income sources may face a large degree of real tax rate change. Once the tax system is altered to PIT 2018, the coverage of PIT for wage earners will decrease from 46.9 to 23.4 percent, the income redistributive effect will drop from 1.95 to 1.22 percent and the PIT's role in fiscal revenue will also be negatively affected. Nevertheless, if individual income continues to grow, the share of PIT in fiscal revenue is expected to return to the 2018 level in 2022, but its income re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difficult to recover in the short term.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effect of PI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depends on the tax structure. Gradual transition to an “entirely comprehensive” tax system when conditions are appropriate will achieve better income redistribution results at a lower average tax rate.  相似文献   
10.
Counterfeits have been a longstanding concern to global brand manufactures. However, recently, a new product category that partly imitates and partly innovates under the term shanzhai has entered into market. Shanzhai products mimic original leading brands through visual or functional similarities and may also provide additional features. Given this new copycat phenomenon, our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conceptually distinguishes shanzhai products from counterfeits, theoretically compares the values of consumers choosing shanzhai products versus counterfeits, and empirically tests such differences in one integrative model. Specifically, shanzhai buyers value product functional benefits more than counterfeit buyers, while counterfeit buyers value status consumption, yet experience less self‐clarity than shanzhai buyers. Our findings offe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imitative innovation literature as well as for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